空中操場、風雨籃球場、“工業風”校園,以及酷似電影《楚門的世界》經典鏡頭的校園一角……
春季學期開學已有半個月時間,作為擁有一千余名學生的新校區,位于成華區跳蹬河街道楓林路的成都市建設路小學建功校區,載著一千余份夢想與希望從這個春天出發,駛向美好的未來。
這所由市建筑院設計的學校,從設計方案到投入使用歷時四年,在反復修改、不斷優化后,市建筑院一如既往延續了在校園設計規劃領域的優良傳統,呈現出了一所彰顯城市文化和區域特色的新時代小學校園。
成都元素點綴,東郊記憶成為童年記憶
從東郊記憶出發,經建勛路前行不到500米再右拐就能看見建設路小學建功校區。與常見的小學校園不同,建功校區整體呈現的是“東郊記憶”式的工業風格。
“我們不認為學校就一定要有所謂的‘學校風格’。”市建筑院一院設計師、建設路小學建功校區項目負責人李博說,“東郊記憶對成華區的文化氛圍營造有著重要意義,所以建功校區便借鑒了很多工業風設計元素。”
教學樓外立面除了條狀的黃綠亮色條狀塊兒外,均為樸素的灰色,與噴上黑漆的金屬圍欄一起,從整體風格上營造出了與不遠處的東郊記憶交相輝映的協調布局。

走進校園內部,是隨處可見的更能體現工業風格的穿孔板。“使用穿孔板做空中操場的圍墻,其隔音效果和美觀性都更勝塑料隔板,且通風效果更佳。”李博介紹,在該校區最大的亮點——空中操場四周,便全是穿孔板合圍起來的,在板面上還有許多由密集小孔“繪”就的大熊貓、竹子、茶館等成都元素,展現了極其豐富的城市特色和區域風格。
從《楚門的世界》開啟空中操場
探訪建功校區當天,成都晴日當空,從一樓左側通道通過報告廳便可到達極具創造性的“空中操場”。
“實際上,報告廳上方就是空中操場,上下都是橢圓形設計。”李博介紹道,“根據需求,我們利用抬升空間設計了空中操場。”
空中操場有三個入口,一個是與之在同一平面的教學樓二樓,此外則是在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兩道門,站在一樓仰望打開的兩道門時,門內是藍色的天空,三面被白色穿孔板包圍,與電影《楚門的世界》最后一幕十分相似。

李博介紹,采用架空屋面運動場的設計方式,因地制宜建起的空中操場有3500平方米,可供學生跑步、跳遠,以及進行籃球、足球、排球等運動。同時,在外部無法看見的地下層,還配備設計了下沉式籃球場。
“下沉式籃球也就是風雨籃球場,我們向下挖了6米深,地面高度也是6米,面積有1000平方米,凈空高10米,非常寬闊。”李博介紹道,下沉式籃球場不僅寬闊,其前后兩端連著舞蹈室,均有4米高的落地玻璃墻面設計,其通風和采光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立體化、集約化”
回答高密度學校設計新命題
不論是空中操場,還是下沉式籃球場,建設路小學建功校區的設計布局看似是一種設計風格,實際上卻另有原因。
建功校區成都市建設路小學的第三個校區,占地面積僅16畝,卻建有教學樓、辦公樓、食堂、圖書館、室外操場等功能分區,容納了24個班、一千余名學生。
“實際上最開始是18個班的規模,后來又增加了6個班規模,但項目面積卻因其他原因變得更小。”李博表示,項目空間是有限的,如果按照平攤式布局,在滿足多種功能區布局的情況下,“連18個班都難以實現”。
實際上,學位需求增加是大城市面臨的共同難題,“這也直接催生了一個全新的命題——如何在集約用地條件下建設高質量的高密度校園。”面對這一命題,在2019年做項目方案設計時,李博和項目團隊提出了“立體化、集約化”設計思路,在后來也成了設計方案的核心思路。
“就是最大化利用有限的空間,既要保障寬闊的室內教學環境,也要保障孩子們的運動空間。”李博表示,建設路小學建功校區或許能成為新命題的一個實踐案例,也相信在未來或將出現更多更好的設計路徑,為城市高密度學校設計提供新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