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城市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城市實踐,是世界城市發展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從“公園城市首提地”來到了“公園城市示范區”,公園城市鄉村如何表達?如何回歸人本,打破城市規劃的慣性思維,把公園城市理念切實傳導落地?本文將以成都市簡陽市鄉村區域為例,探索如何以鄉村表達實現公園城市六大價值導向中的美學價值,并在此基礎上利用鄉村元素合理構建出簡陽市丘區特色生態美學場景,為未來成都建設公園城市提供實例參考。
中國美學藝術中的山水,深深滲透和蘊含著中國人的審美情趣、道德修養、人格追求。山水美學最早萌芽于先秦兩漢,發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兩代,是燦若星河的中國古典文化中重要的一個分支。尊重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并加以合理利用,營造出詩意棲居的秀美環境,是城市人迫切回歸鄉村凈土的愿景,是鄉村美學價值的極致體現。
農業產業是農村資源要素有效利用、價值創造的系統集成,是農村高效發展、美學價值和美好生活建設的重要抓手,農業美學主要以大地景觀的表現為主,結合簡陽農村自身獨特的自然地貌、水體、動農業產業共同構成總體景象,以此來表達農業美學。
以美學的基本原理對鄉村建筑進行形態塑造,并通過與環境對比或融合的色彩處理,使鄉村建筑更具有地域美感,對人居環境提升與改善方面也有著巨大的幫助。
▲以美學視角勾勒出的簡陽鄉村美麗田園畫卷
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美學價值是鄉村資源要素有效匯聚、協同作用、價值創造的系統集成,是居民們文化認同、美學價值、美好生活的關系網絡,具體應體現在公園形態與三大要素的有機結合——以簡陽獨特的三臺式自然丘陵形態特征為基底,結合農業產業和鄉村建筑的表達,構建全新的丘區生產、生活、生態模式,展現簡陽式特色丘區的鄉村美學形態表達。
▲簡陽鄉村規劃效果圖
丘底美田彌望——農業作為人與自然之間天然的紐帶和橋梁,不僅具有生產功能,更應在彰顯鄉村特色、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的農田,并通過四季循環的傳統作物種植、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打造。結合因地制宜的大地景觀打造,并利用沱江水系形成的地表水網,描繪出“小塊連片、蜿蜒流長”的田野景觀。
丘腰蜀風雅韻——結合簡陽晩白桃及胭脂脆桃等特色種植產業在丘腰區域與傳統稻田形成錯時錯位的觀賞景觀,并點綴于村落與建筑之間;結合建筑風貌改造,白墻灰瓦的傳統川西民居掩映在桃林與綠葉中,使之遠觀具有“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的獨特美感,近看又似有“百葉雙桃晚更紅,窺窗映竹見玲瓏”的詩意體驗。
丘頂茂林修竹——丘頂區域著重強調通過造林、疏伐的方式對丘體天際線及丘林植被進行保護修復,適當種植彩林點綴打造多彩繽紛的生態景觀,增強景觀性和豐富性。使林木形成“數樹深紅出淺黃”的層次美感。
結合三大美學場景描繪出一幅具有成都韻味,簡陽特色的天府農村新畫卷。
▲簡陽鄉村規劃效果圖

本文基于對簡陽市現狀要素資源進行分析與梳理,結合公園城市的美學價值從產業、生態、建筑等方面入手進行美學重構,不僅對產業、生態、建筑的發展方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設想,也對簡陽丘陵地區的產業空間格局提出了發展思路,提升了簡陽市鄉村地區的生態與美學價值。隨著公園城市戰略的不斷實施和完善,我們衷心期望成都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