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久毛片一,夜月直播免费观看视频下载大全,亚州一区二区淫秽三级片,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

視點|當“雙碳”走進鄉村——“凈零碳”的美麗鄉村建設

2022-09-16

01 前言

面對溫室效應、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增多這一全球性議題,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近年來,中央及地方各類相關政策相繼出臺,各行業“十四五”規劃內容中均將此項戰略任務納入統籌范圍,一場“碳中和”運動正如火如荼的全面展開。



02 “雙碳”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協同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將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全局,中央發布了系列指導性政策。減排固碳方面,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提出實施稻田甲烷減排、化肥減量增效、畜禽低碳減排、漁業減排增匯、農機綠色節能、農田碳匯提升、秸稈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科技創新支撐、監測體系建設等10大行動,以提升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提高農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加快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形成農業綠色低碳產業。綠色低碳建設方面,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打造綠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提高農房設計和建造水平,建設滿足鄉村生產生活實際需要的新型農房,加強既有農房節能改造等。



 從宏觀政策來看,“碳中和”正在一步一步走進鄉村,并延伸到農業農事生產、農民農房建設等方方面面。兩大戰略的有機銜接、協同推進,既能促使農業農村充分發揮減碳和增匯潛力,亦可助力鄉村實現生態振興和綠色發展,全面深化“兩山”理念下的美麗鄉村建設。



03 “碳鄉融合”鄉村建設新路徑

 長久以來,我國乃至全球節能降碳的主戰場都在工業、交通、能源等相關領域,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區,對于鄉村地區的節能減排問題并未給予足夠重視。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農業用地釋放出的溫室氣體超過了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但同時農業生態系統也可以抵消掉80%的因農業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說,農業既是全球溫室氣體重要的排放源,同時又是一個巨大的碳匯系統。全球有34億農村人口,其中約90%居住在非洲、亞洲國家,而我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農業總排放量的12%,農業農村領域的節能減碳空間巨大,與此同時,通過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等各項措施進一步提高農田固碳增匯的潛力也十分巨大。


近60年以來,我國農業碳排放總體上經歷了平穩增長、快速增長和趨近達峰三個階段,這與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經歷的自然增長、改革開放、綠色轉型三個階段高度契合。截至目前,我國農業碳排放強度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結構性減碳初見成效。隨著“雙碳”戰略的提出,“碳鄉融合”也進入前所未有的機遇期,蘊含著巨大待挖掘碳匯潛力的鄉村地區,成為落實“雙碳”目標的新陣地。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引領和激發,不斷探索農業“溫室源”向“碳匯庫”轉變的有效路徑,助力鄉村地區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從目前國內低碳鄉村建設實踐來看,主要著力在減少碳排放源增加碳匯兩大方面,通過推廣種養結合、立體復合循環、廢棄物再利用、減量化等多種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優化調整種養業結構,形成生產因素互為條件、互為利用和循環永續的機制和封閉或半封閉生物鏈循環系統,以達到廢棄物的減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資源再利用,大幅降低農藥、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從而形成清潔生產、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產格局。



(1)

減少碳排放源的路徑


減少鄉村碳排放源、降低鄉村碳排主要落實在建設鄉村清潔能源體系、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發展節約型農業三個維度。


 秸稈、畜禽糞便等生物質可生產生物天然氣、生物液體燃料、燃燒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通過綠色低碳能源體系,廢棄物可以轉化為可再生能源,用于鄉村居民日常生產生活,可以抵扣鄉村生產生活使用過程中化石能源的排放。同時,進一步提升農業核心技術,完善灌溉設施,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發展節約型循環農業,即在保障農業生產率較快發展的前提下實現自然資源的節約高效利用、化學品的低投入、低排放和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例如引入秸稈還田技術、新型農業循環模式、新型燃料技術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秸稈堆肥還田


(2)

增加碳匯的路徑


增加碳匯的路徑主要落實在改善農業管理植樹造林兩大方面。


 首先是農業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保護性耕作、有機肥施用、人工種草和草畜平衡等農業管理中的常用手段,可以提高農田和草地固碳增匯的能力。通過提升農田草地中有機質,增加吸收溫室氣體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實現農田碳源到碳匯的轉變,達到固碳增匯的效果。


▲保護性耕作固碳


 其次是林業碳匯,可通過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減少毀林、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等活動,提升鄉村森林的碳匯能力。如我國正在開展的國土綠化行動,退耕還林還草等項目。在保護基礎上,還可與生態旅游相結合,弘揚森林文化的同時發展綠色經濟,也可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3)

“凈零碳鄉村”實踐案例


 “凈零碳”,即碳中和,指的是通過節能減排、產業調整、植樹造林等形式對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抵消,最終達到“凈零排放”的目的。近年來,為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戰略,各地陸續推動碳中和試點示范建設,不斷地探索農業固碳增匯和空間減排的優化路徑。


浙江舟山定海區


 充分尊重“海島+鄉村”的底色價值,以新建村入選聯合國人居大會凈零碳鄉村典型案例為契機,開展案例分析和落地轉化,通過編制《定海區凈零碳鄉村建設導則》確立了“1個機制+9大路徑”的凈零碳鄉村建設路線圖,打造包括馬岙村在內的6個“凈零碳2.0版”示范點建設。


▲馬岙村凈零碳生態溪坑


合理利用雨水和回用水,是馬岙村節能減排的重要一環。例如,凈零碳生態溪坑可以收集天然雨水,利用攔水壩形成上下高差的天然勢能,依托底部水草和人工浮島不斷過濾水中固體雜質來降解有機污染物,保持坑塘系統的水質達到四類水,大大降低了對自來水的依賴,減少耗水量和碳排放。


四川成都崇州市


 崇州把“凈零碳”理念貫穿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全過程,參考聯合國人居署《凈零碳鄉村規劃指南》,結合川西林盤現狀能耗特點和生態環境情況,探索編制綠色鄉村建設標準體系,呈現成都平原鄉村應對氣候變化崇州方案。構建了以零碳排、零固廢、零廢水“三大目標”為導向,低碳、綠色、生態、智慧“四大理念”貫穿過程,通過碳減排、碳吸收、碳管理“三大路徑”實現能源清潔化、交通智能化、建筑低碳化、空間集約化、生活綠色化“五化聯動”的3435綠色鄉村建設標準體系。


▲崇州市竹藝村


 按照標準體系分步實施控油消費減碳、可再生能源替代、照明系統節能改造、低碳民宿、低碳酒店等重點建設工程,對林盤農業耕作有害投入品進行減量替代,建設多元有機固廢中心,推進水土氣固廢協同共治,打造生物固碳樣板。2021年原生生態碳匯吸收112.68噸,7項示范工程減少碳排放820.81噸,已實現“負碳”發展。


04 結語


 成都作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也在積極探索“零碳新村”建設標準,推動“城市大腦”等數字化平臺向鄉村延伸,今年計劃啟動10個“零碳新村”試點建設,打造美麗鄉村建設樣本。


 未來,在“雙碳”戰略背景推動下,以低碳節能、綠色能源視角建設“零碳鄉村”,統籌“人、地、村”系統考慮、整體聯動,尋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等,將是鄉村地區規劃建設工作的重點研究領域。中國的“美麗鄉村”建設將傳統鄉村提升為綠色宜居、產業興旺、底蘊濃厚的可持續發展的低碳、零碳、負碳鄉村,將為世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實踐示范。